1、辍学备感痛苦求知坚韧不拔
3月22日,记者来到芜湖县易太镇,走进杨良金的试验田采访。此时,正是江南油菜花盛开的季节,一眼望去,杨良金家的油菜地里,黄灿灿的一大片,油菜杆高矮不齐、错落有致。杨良金正在田间侍弄油菜,看到记者,他拍了拍身上的灰尘,笑着说:“这是实验田,油菜播种的时间不同,所以一块地里长出的油菜有高有矮。”我们边走边攀谈起来。
杨良金今年54岁,由于父亲早逝,家境贫寒,杨良金12岁就辍学回家务农。15岁那年,母亲改嫁到南陵县东塘乡,杨良金答应随母亲到南陵的惟一条件就是要上学。继父的家境也很穷,住在生产队的牛棚里,却咬咬牙送他到村里的小学补课,没想到学了20多天杨良金就考上了南陵中学。继父凑了十几斤粮票和一些钱送他上学,不过只答应供他一学期。
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杨良金十分珍惜。他刻苦学习,省吃俭用,但20来天后,粮票和钱都用完了,他眼巴巴地盼着家人送粮送钱来,但却未能如愿。他向同学东借西凑,一天只吃一顿饭,有时饿得夜里一个人偷偷地跑到厕所里哭。终于饿得支撑不下去了,在一个细雨蒙蒙的夜晚,杨良金趁同学们睡着了,悄悄背起行李,泪水和着雨水,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学校。满打满算,在南陵中学杨良金只上了27天的学。说起这段经历,三十几年后的今天,他仍然泪流不止,哽咽难语。杨金良说:“那时侯,哪怕就是让我多上一天学,我也要坚持去上。”
上学无门,但通往知识殿堂的路就在自己的脚下。从那时起,杨良金养成每天晚上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自学了许多农业科技知识,并大胆地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2、自留地里试牛刀责任田里显身手
1966年,生产队给每户分了5分自留地种菜,杨良金家的自留地便成了实验田。当时棉织品是紧俏货,棉花也紧张,杨良金就想在自留地里种棉花。他特地跑到街上买了一本《棉花栽培技术》。书中好多字不认识,他逢人便问,可是书中好多专业术语,村里人谁都不懂,问谁谁摇头。比如:“要想棉花高产,必须摘除营养枝,保留结果母枝。”什么是营养枝?什么是结果母枝?杨良金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为了弄明白这句话,杨良金步行50多公里,到宣城县水阳镇一家棉麻厂找技术员请教。他天没亮就起程,走到棉麻厂,又累又饿、筋疲力竭,站在技术员家门前时,已是万家灯火。技术员热情地接待了他,并从地里拔了一棵棉花苗回来手把手教他。
当年,杨良金按照书上科学方法种棉,产量整整比别人家高出了一倍。杨金良尝到了甜头,对科学种田的兴趣更浓了。每次上街,他总要到新华书店看看,只要有养殖和种植方面的农业科技书,他都要买上几本,回家潜心研读。
1980年,芜湖县农村实行了大包干,杨良金家分到了4亩3分地,他多年积累的农业科技知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当年种早稻,他大胆地试验合理稀植,传统的用种量是每亩15公斤,而他一下子降到5公斤。插秧后,别人家的田密密匝匝,青翠一片,杨良金家的秧田看起来却是一片白水,稀稀落落,惹得村里人直笑话。还有人说,杨良金要是会种田,那地球上会种田的人都挤不下了!结果到了抽穗的时候,大家都楞了,杨良金家稻田里水稻抽出的穗比别人家的长、籽也比别人家的饱。这回村里人刮目相看了,田间地头来参观咨询的人络绎不绝,杨良金家的稻子还没收割,种子就被乡邻们预定一空。
3、油菜稀植获成功科技殿堂美名扬
杨良金所在的江南水乡,田间作物主要就是水稻和油菜。水稻稀植已尝到了甜头,油菜能不能稀植?杨良金又产生了大胆的设想。
这期间,杨良金在参加芜湖市“八五”农业攻关项目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于是,省科委1991年在江南地区进行油菜超稀植、超高产、超高效“三超”项目试验时,便破例将杨良金这位普通的农民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与项目主持人、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副主任肖本如一道,分别负责实践和理论材料的收集整理。这样,杨良金在试验田里跑得更欢了,劲头也更足了。
用杨良金的话说,我国当时的油菜种植可谓是“南腔北调”:南方一般每亩油菜种植2万株左右,北方一般每亩种植1万株。而在杨良金自家的试验田里,每亩稀植到只有2000株。
作为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从事科学研究的难度可想而知。就拿肥料试验来说,为求证氮肥的合理施用量,杨良金用5块田分别采用不施肥、6公斤、12公斤、18公斤、24公斤不同档次的施用量试验,弄得田里像剃了瘌痢头,一块好一块秃。村里有些人觉得这杨良金有毛病,不好好照老一辈们教的方法去种田,整天瞎折腾,对他的试验结果也难以认同,大伙儿觉得要照他说的去做,那全村的地不都变成了瘌痢头?
杨良金说:“我不怕别人说,别人越是不相信,我就越是要证明我的实验是正确的。”要说杨良金在科研中吃的苦,那就太多了,就拿观察油菜生长来说,为取得精确数据,要在油菜叶上刻字做记录。冬天叶片发脆,一刻字就开裂,他就用自己的双手在叶片上焐,待叶片上的冰霜焐化后,叶子变软了再刻字。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5年5月8日,由我国著名油菜专家赵合句、李殿荣教授等9人组成的农业科技专家小组,专程来到芜湖县易太镇庆太村察看杨良金的油菜“三超”项目大田试验示范现场,确认这项技术居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当年,杨良金因此而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4、义务培训助乡亲累倒讲台心不悔
杨良金研究的油菜“三超”栽培技术通过专家鉴定认可后,省内外农民来信像雪片般飞来。对每封来信,他都认真回复,再夹一些技术资料寄去。有的农民径直找上门来,附近乡镇和行政村也频频邀请他去办培训班,进行技术推广。为方便农民寻找,他特意配备一个寻呼机,并向农民广而告之:“有事请呼我。”
作为农民,杨良金深知学技术的艰难,理解农民求知的愿望。从1989年以来,他开办培训班1500多场次,最多一场1000多人,累计培训18万多人次,向全国20多个省市回信8000多封,免费提供资料15万多份。每年农闲季节,杨良金讲课日程都排得满满的,常常是一天赶三个场子,上午一个乡,下午一个镇,晚上一个村。超负荷的劳作,使他身体十分疲惫,但他从不推辞农民们的请求。一次,他到芜湖县王拐乡讲课时,突然感到浑身乏力,一口鲜血喷到讲台上。乡亲们把他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劝他注意休息。但是,半个月后,他又站在农技讲台上。医生劝他休息,他却说:“季节不等人啊,乡亲们相信我,就是爬,我也要把经验传授给他们。”
有人为杨良金算了一笔帐,假如一份资料收2元,15万多份就是30多万元。而且,许多乡镇主动给他讲课费,他坚持分文不收。因为在杨良金看来,个人虽贴点钱,但能为乡亲们、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值得!更重要的是,他的培训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兄弟意识到科学种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这是杨良金的最大满足。
5、登上国际讲坛种出“世界之最”
1993年3月,杨良金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全国杂交油菜协会学术年会,这是杨良金第一次参加全国油菜学术会议。会上,70多名到会代表,每位都作了5分钟的发言,每位专家都带来了幻灯片,图文并茂、简明扼要地阐述自己的学术成果。杨良金当时真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他觉得大开眼界。作为特邀代表,大会没有安排杨良金发言。秦油2号的育种专家、陕西省农垦厅研究员李殿荣作5分钟的发言,他说到,1991年秦油2号在安徽的产量骤减,是因为管理粗放、不会施硼肥所至。身为惟一农民代表的杨良金再也不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当即站起来,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作了20分钟的“反辩”,会场先是一阵哗然,接着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来自全国各地的70多名专家、学者,对这位农民刮目相看。大家都在打听这位几天来一直默默无闻的代表姓甚名谁。最让杨良金感动的是,李殿荣并没有因为受到冒犯而生气,就在发言的当天晚上,主动请杨良金一起散步,建议他将自己亲手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形成文字,写成科学论文。
当时,论文这个词对于杨良金来说,听都没听过,更不用说写。他只是在1989年写了2篇种植油菜的科普文章,在当地报纸刊登。同在西安开会的江苏专家朱耕如告诉他,他的发言就是一篇很好的论文,论点新颖,论据充分,补充分析资料就可以了。回到家后,杨良金便立即着手整理自己的发言材料,一遍、二遍、三遍……九遍、十遍,草稿纸写了几稻箩,整整两个月时间,终于将自己的发言整理成两篇论文。经过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副主任肖本如的指点,很快,杨良金的《浅谈杂交油菜高产栽培途径》和《油菜超稀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发表了。
从此,杨良金便一发而不可收。目前,他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1999年10月,杨良金应邀出席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十届国际油菜会议,并向大会提交了自己撰写的论文《杂交油菜超低密度分枝潜力与基茎位分枝的利用》,以参会的惟一农民代表身份登上了国际讲坛。所以,当有会议代表询问老杨毕业于哪所大学时,这位共和国的同龄人诙谐地答道:“毕业于中国农村大学,攻读了整整50年。”
为了升华油菜栽培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探索杂交油菜和超极限单株生长优势与增产潜力,1998年,已是高级农艺师的杨良金开始研究超极限单株油菜生长。2002年4月份,由杨良金亲手栽培的单株油菜,经高校专家和学生进行考种:株高2.29米,根茎围粗43.5厘米,鲜重36.6公斤,主茎总叶片数87片,总角果数25346个,产量2.0596公斤。这株超极限生长的油菜是世界上罕见的大油菜。经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专家现场考察,被评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6、科技园里耕耘忙不负总理殷殷情
1997年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到安徽视察,在芜湖县召集部分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举行一个座谈会,杨良金有幸应邀参加。参加会议的专家很多,但农民科学家杨良金的发言,却给温家宝同志留下深刻印象。在座谈会结束时,一向关心“三农”问题的温家宝同志拉着杨良金的手与他合影留念,并对随行的省市县各级领导作了嘱咐,要求他们关心支持杨良金的农业科研工作,鼓励老杨在农业科技示范园里一展身手,尽快使农业科技成果发挥经济效益,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温家宝还谦虚地说,杨良金给自己上了一课,没想到油菜稀植可以稀到这个程度。杨良金当时特别激动,他告诉温副总理,自己一定不负温副总理的期望,他要用更优异的成绩向温副总理汇报。
就在杨良金的“油菜王”被评为“基尼斯之最”后,他又集中精力进行“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点课题——“双低”油菜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这一项目的科研价值与油菜稀植技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我省及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油菜一般都是在双季水稻收割后播种,这种双季稻油菜一年三熟轮作制的茬口衔接很紧,需要有充足的水热资源和优越的肥料、劳动力等条件,以及良好的技术,才能达到高产。所以,保证油菜适期播种、降低种植成本、保护土地资源,促进油菜、水稻的平衡高产,就成为该地区农业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国家科技部、中国农科院在长江流域组织实施了“主要农作物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这一“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点课题。其子专题长江下游区“双低”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便交由杨良金承担。
阳春三月,江南的油菜进入了全盛的生长时期,杨良金的试验也进入关键时期。他起早贪黑,忙得不亦乐乎:镇政府划拨了30亩科技试验田,正在规划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园;今年7月份他将赴丹麦哥本哈根参加第11届国际油菜学术研讨会的学术论文要进行翻译。同时,他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的新打算,要抓紧时间整理好向新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汇报。去年秋天,温家宝同志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之后,杨良金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给温家宝同志发出了贺电,并大致汇报了自己几年来的科研成果。令老杨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温家宝同志在繁忙的公务中竟抽出时间阅批了杨良金的电报,并希望他继续努力,在农业科研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对此,杨良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温家宝同志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以更丰硕的成果回报社会。目前,杨良金已将这些年的科研成果,收集整理成一部40多万字的《杂交油菜超低密度高产、高效栽培理论体系与实用技术》专著正式出版。
摘自安徽日报《中安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