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粮食总量与质量的安全面临五大严峻问题

来源:芜湖县高效农业研究会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2/10/23 18:55:58 关注度:4402

 

粮食总量与质量的安全面临五大严峻问题

杨良金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净为先”。

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量与质量的安全问题,始终要摆在同等的高度重视。粮食量与质量的安全最关键的影响因素,靠的是优质的耕地面积和丰富的优质水资源,最重要的基础是基本农田保护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从我国当前发展的形势来看,国家要尽快制定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水质资源保护制度,要建立健全优质耕地和优质水资源保护目标责任制,采取建立基本农田保护与优质水质资源保护基金制度、耕地保护补偿、水质资源保护补偿制度、流转土地种粮租赁补偿制度、节水型农业奖励制度、优质粮油生产奖励制度等措施,才能确保优质耕地的保有量和基本农田的数量与质量,才能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基本农田数量与质量、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大力推广节水型农业,提高粮食生产用水保障能力和使用效率,才能提高优质粮食的产量与品质。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十分严峻,甚至少数地方己经呈现出因为粮田减少和缺少水源,造成“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生存危机。

我认为,实现粮食总量与质量安全必须解决以下五大问题,我国才能实现农耕生态文明。

一、保护优质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我国己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既是一个大好的机遇,也是一次严峻挑战,特别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粮食安全任务十分艰巨。一是要确保18亿亩优质粮田资源。据有关部门统计,1995年我国实行二轮土地承包有19.5亿亩优质粮田,下降到2011年末优质粮田只有18.2亿亩,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交通道路、新农村建房等建设用地,每年占用优质粮田达1000多万亩,按照全国现有粮田面积分析,人均粮田面积不足1.3亩,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二是要提高粮食价格。粮食价格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前提下,一户种植10亩粮、油全家人一年累到头的纯利润,不如一人外出务工3个月的收入,严重地挫伤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造成了很多农民“有了农田为负担,种点粮食不抛荒,只要保住吃饭粮,不能靠它买衣穿”。普遍存在老人种田、留守妇女种田、素质较低的农民种田,在生产中没虫治虫、没病治病、乱用和滥用药、打保险药等盲目性投入的现象屡见不鲜,广种薄收现象十分突出;三是要杜绝粮田抛荒与季节性抛荒。当前季节性抛荒现象十分突出,我国自1662年开始康熙执政,号召两熟制栽培全国有了快速发展,乾隆执政时,号召多熟制栽培(油、稻、稻),在历史上称之为“康乾盛世”。而现在的栽培技术进步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也高了,反而出现了大面积的季节性抛荒,甚至还有个别田地长年无人耕种;四是要提高种田农民的科学素质。农村种田的轻年人和高文化人才外出,在家种田农民的体质和素质下降了,各级政府要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提高种田农民的科学素质,为农村培养实用型人才。

二、保护丰富的优质水资源,提高粮食总量与质量安全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仅有占世界8%的水资源供养着占世界22%的人生产与生活,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危及到我国粮食总量与质量的安全。没有水资源就没有粮食生产的发展,粮食总量与质量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和战略性产业。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出发,结合我国现有的水资源综合利用分析,在水资源日益紧缺对粮食总量与质量的安全影响,由于农业用水被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挤占,加上水资源利用率低下,粮食生产节水技术总体水平落后,灌溉沟渠不畅通,水土资源流失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的存在,以及近几年来,我国降雨量呈历史下降趋势,干旱和洪涝灾害频繁等原因,造成了水资源日益紧张,危及我国粮食总量与质量安全,大力推广节水型生产技术,保护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迫在眉睫。

1、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严峻,农业优质的水资源很难得到保证

人们对粮食的总量与质量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仅在于农业水资源的总量来维持,而且农业灌溉水的质量还要符合农作物灌溉水质标准。从1949年分析,我国农业、工业、生活供水总量为1031亿,到2007年,我国农业、工业、生活供水总量增长为5819亿,增加了5.6倍。而农业用水量自1993年开始,农业用水所占的比重开始下降,工业和生活用水逐年上升。1949年农业用水比重为97%,2007年农业用水比重下降到61.9%;工业和生活用水比重分别由2.3%和0.6%,上升到24.1%和12.2%。其主要原因是单位水资源在工业和生活部门所产生的效益远远高于农业部门所产生的效益。

2、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低下,浪费严重

我国水资源一方面严重短缺,同时,又存在水资源利用率低下,农业的节水技术总体水平低和浪费严重的现象,造成了水资源短缺与粗放低效率利用的状况并存,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程度。一是农业灌溉普遍是“土渠输水”;二是水稻仍然是“大水漫灌”的传统管理方式,按照这种传统的水管理办法,每亩水稻从种到收需水量为370m3,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5倍左右。如果取我们推广的节水型“控水落干”技术,每亩可以节省170m3,节约量达到了85%。

3、水土资源流失严重,灌溉工程老化,影响粮食的可持续生产

过度的开发、开垦,肆无忌惮地对森林乱砍滥伐,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2006年,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到了36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为50多亿吨,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约有200万平方公里。水土大量流失,引起地力减退,灾难的背后值得反思。

4、水资源污染严重,威胁粮食的质量安全

据2003年统计数据分析: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为680亿吨,其中:有三分之二的是工业废水,有三分之一的是生活污水,比1980年增加了2倍多。约有三分之一的工业废水和三分之二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放入水中,造成约82%的河流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其中四分之一的河流为重污染;另外:2000年,我国化学肥料投入量为4399.6万吨,其中:以气态氮挥发损失为20%、反硝化氮损失为15%、地下渗漏损失为10%、农田排水和暴雨径流损失为15%,这些都是施用化肥比例失调和流失的重要原因。1952年我国农药使用量仅0.192万吨,到1980年,使用量猛增到53.7万吨,平均每亩用量达到了370克,在使用大量的化学农药时,能准确击中目标的仅占少数,大部分扩散到大气、土壤中,严重地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

5、连续干旱是加重水资源紧缺,造成粮食减产的重要原因

近几年来,我国降雨量呈现出下降趋势,2000年,年降雨总量为60092亿立方米,2007年,年降雨总量为57763亿立方米,降水量总量减少了2329亿立方米,这是对部分“靠天吃饭”的地区粮食生产,甚至危及到他们的粮食安全。

我国有一半耕地缺少基本灌溉条件,现有的灌区普遍存在农田水利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和效益衰减等问题,导致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重低。水资源供需矛盾与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成为影响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的最大硬伤,因此,迫切需要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以缓解农业用水供需矛盾,支撑粮食生产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加大对种田农民培训力度,提高粮食质的安全

现在农村年轻化、高文化“两化”人才外出创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1978的70%减少到目前的不足35%。一是从原来农村劳动力的数量上来看,减少了一半数量巨大,向二产、三产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之多;二是从现有的农村劳动力体质上来看,60岁以上的老人占60%左右;三是从现有农村种田的劳动力性别上来看,女性约占70%左右;四是从文化素质上来看,小学文化水平的占70%以上,这些农民都是从事粮食生产者;初中以上的学历不足30%,这些人多数在从事多种经营或者是规模化经营,今后“谁来种粮”的担忧己经成为现实。

四、加大对实用技术的研究,使农业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业上每年约有6000多项农业科研成果,成果转化率不足30%,真正能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的、在农业部门推广、在生产中应用的不足20%。一是大多数农业科研成果的项目,是主管部门根据领导意图定位,脱离了现实的生产需求;二是这些课题大多数是由高等科研院校承担,农业科研项目基本飘浮在上层,只着重于室内环境,或者只在校园的试验地里研究,缺少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杂交油菜之父——李殿荣先生、油料研究所等专家那样,长期在基层大面积示范、推广与应用;也很少有人向油料作物研究所张春雷先生那样,主动到基层一线与基层一线的科研人员紧密合作,起到了一边试验、研究,一边示范、推广的普及作用;四是90年代前,人事部门、科技部门、高等科研院校、农业部门都全力以赴地参与农技推广工作,而现在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活动的部门少了。

五、国家要承担昂贵的土地流转费,使种粮大户有利可图

我国土地流转存普遍存在着很多突出问题,特别是粮田变性问题,需要国家制定种粮大户配套政策,才能确保粮田种粮不变性。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大多数是通过村委会进行的,部分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可以任意推翻协议。村委会或者是地方政府只能从维稳的角度来帮群众说话,失去了公平公正性,损害了承包者利益。二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未能形成统一规范的粮田种粮制度,变性用地造成了土地流转费上升到种粮大户无法承受的局面。三是大面积集中连片困难。如果没有政府行为,南方人多地少的地区,大面积流转耕地很难,因为他们仍然对土地的炽热情感和视土地是“命根子”的传统意识,影响并制约了大面积流转土地者的积极性和利益。四是土地流转进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和近郊区,农民进城务工收入高,土地流转率高。而岗丘区、偏远地区、人多地少的地方,土地流转率则低。五是流转土地种粮的租赁费过高。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已成为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趋势,但是,特别是对流转土地种粮的租赁费缺乏科学依据,农户在流转时普遍参照变性的土地价格流转给种粮大户,如果国家没有一种特殊配套政策支持种粮大户发展,我国粮食总量与质量安全问题就无法保证。

2012年10月31日